2020年3月7日在云南省盐津县兴隆乡蒿芝坝村境内(104°22′27.60″E,28°12′28.07″N,海拔912.56 m)发现2只雄性成体髭蟾,对其形态进行了相关指数的测量和拍照,并于4月15日在该溪流处拍摄到其蝌蚪(图1),经对比《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》(费梁等,2009)和《中国两栖动物分布及其彩色图鉴》(费梁等,2012),鉴定为峨眉髭蟾Leptobrachium boringii,隶属于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拟髭蟾属Leptobrachium,《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》濒危(EN)物种(蒋志刚等,2016),中国特有种。峨眉髭蟾主要分布于四川都江堰、峨眉山、筠连,贵州印江、江口和云南大关等地(费梁等,2012),主要生活在海拔700~1 700 m的植被繁茂的山溪附近(费梁等,2009)。本次发现地位于云南盐津境内,处于四川筠连和云南大关之间,海拔为884.09~912.56 m的山间溪流处,属于新分布地。
2只个体体长为81.50 mm±2.12 mm、头长29.00 mm±2.83 mm、头宽32.50 mm±3.54 mm、吻长10.00 mm±1.41 mm、鼻间距5.50 mm±0.71 mm、眼间距10.55 mm±0.64 mm,其他部位的测量数据详见表1。头部、躯干部和四肢背面均呈红褐色且有黑色纹路,背部皮肤具有网状肤棱,四肢背面细肤棱斜行;上唇缘均有黑色角质刺16枚;腹部呈红褐色且布满白色小点;眼上半部呈蓝绿色,下半部呈深棕色;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的3/4,指细长、指端呈透明圆状,第3指最长,趾间有蹼;胫长为体长的3/8(图1:A)。幼体(蝌蚪)肥大,体表呈深褐色,表面具有黑色小点,上尾鳍前端与躯体交界处有明显的浅色“Y”形斑纹(图1:B,C)。
发现地位于蒿芝坝村北部小溪处,两侧山体植被以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为主,水流流速较慢,且石块较多,水质清澈(图2);成体主要在水中石块下进行产卵,幼体主要在水流流速较慢的石缝间栖息活动。此发现可为进一步研究峨眉髭蟾的地理分布和种群评估提供参考。
表1 云南盐津峨眉髭蟾Leptobrachium boringii成体量度
指标
|
1号个体
|
2号个体
|
`x±SD
|
体长/mm
|
80.00
|
83.00
|
81.50±2.12
|
头长/mm
|
27.00
|
31.00
|
29.00±2.83
|
头宽/mm
|
30.00
|
35.00
|
32.50±3.54
|
吻长/mm
|
9.00
|
11.00
|
10.00±1.41
|
鼻间距/mm
|
5.00
|
6.00
|
5.50±0.71
|
眼径/mm
|
8.00
|
8.00
|
8.00±0.00
|
眼脸/mm
|
10.00
|
10.50
|
10.25±0.35
|
前臂及手长/mm
|
60.00
|
65.00
|
62.50±3.54
|
后腿/mm
|
90.00
|
130.00
|
110.00±28.28
|
眼间距/mm
|
10.10
|
11.00
|
10.55±0.64
|
股胫/mm
|
28.00
|
35.00
|
31.50±4.95
|
胫长/mm
|
27.00
|
33.00
|
30.00±4.24
|
后足长/mm
|
25.00
|
31.00
|
28.00±4.24
|
前臂宽/mm
|
8.00
|
13.00
|
10.50±3.54
|
赵俊松1, 2, 帅寿玲2, 王磊2, 张梅1
(1. 昭通学院科技处,云南昭通657000; 2. 昭通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,云南昭通657000)
作者简介:赵俊松(1991—), 男, 助教, 研究方向:动物生态学, E-mail:zhaojunsong5@gmail.com